无人机中继组网

无人机飞控系统的作用

  无人机飞控系统是无人机的核心组件,其主要作用是控制无人机的飞行姿态、高度、速度等关键参数,确保无人机能够稳定飞行并高效完成任务。飞控系统相当于无人机的“大脑”,负责接收和处理传感器数据,计算并输出控制指令,以实现对无人机的精确控制。

  飞控系统通过集成多种传感器(如IMU、GPS、气压计、地磁传感器等)获取无人机的姿态、位置和速度等数据,并利用控制算法进行快速处理,从而发出相应的控制指令。这些传感器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是飞控系统实现姿态稳定、导航定位、任务规划等功能的基础。

  飞控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姿态稳定、导航定位、遥控接收、自动飞行和故障保护。它通过实时采集飞行状态数据,接收地面测控站的控制命令和数据,计算处理后输出控制指令给执行机构,实现对无人机飞行模态的控制和任务设备的管理与控制。此外,飞控系统还负责将无人机的状态数据及发动机、电源系统、任务设备的工作状态参数实时传送回地面测控站。

  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飞控系统的作用也有所不同。例如,在航拍与摄影领域,飞控系统需要精确控制无人机的飞行轨迹,确保拍摄到稳定的画面;在农业植保领域,飞控系统控制无人机按照预设的航线喷洒农药,确保农药能够精准有效地喷洒在农作物上。

  无人机飞控系统是无人机飞行控制的关键部分,通过实时采集和处理飞行状态数据,实现对无人机飞行状态的精确控制,是无人机智能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无人机飞控系统中使用的最新控制算法

  无人机飞控系统中使用的最新控制算法包括以下几种:

  •   智能PID控制算法:这种算法根据系统的状态特征信息,实时改变PID参数以实现最佳控制效果。智能PID控制器在不同空域(如低空、中空、高空)进行设计,并通过仿真验证了其优越性。
  •   基于神经网络(NN)的控制器:利用强化学习(RL)训练的NN控制器,如DDPG、TRPO和PPO算法,显示出在高精度、时间敏感飞行控制中的有效性,比传统的PID控制器表现更好。
  •   线性二次规整(LQR)最优控制算法:LQR是一种优化反馈控制方法,通过设计闭环稳定化的控制器增益来实现系统输出的反馈。此外,LQR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组合被用于开发自动载具着陆系统,提高了着陆精度。
  •   滑模控制(SMC) :这是一种稳健的非线性控制策略,通过切换控制信号来确保状态收敛到参考状态。SMC在未驱动子系统上展示了鲁棒性,即使在执行器故障和干扰下也能保持稳定。
  •   自适应控制:自适应控制是一种针对具有未知动力学和参数不确定性的动态系统的鲁棒控制技术。通过调整控制器特性来补偿系统动力学中的参数变化,以保持最佳性能。
  •   主动扰动抑制控制(ADRC) :ADRC是一种非线性鲁棒控制技术,通过引入一个代表扰动的虚拟状态变量来扩展系统的状态。扰动通过状态观测器实时估计,并作为控制输入的一部分进行补偿。
  •   模糊逻辑和神经网络控制器:这些智能控制方法能够更好地处理参数不确定性和外部扰动。模糊逻辑和神经网络控制器被用于四旋翼飞行器的轨迹跟踪,显示出稳定性和鲁棒性。
  •   模型预测控制(MPC) :MPC是一种广泛用于工业应用的控制器,因其处理约束和干扰、状态预测、易于调谐和执行多变量的同时执行的优势而受到青睐。
  •   H∞控制:H∞控制器是一种常用的鲁棒控制技术,可以处理系统的不确定性,并在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实现性能要求。
  •   分数阶控制:利用分数微积分理论,分数阶控制可以更准确地描述自然科学和工程应用中的非经典现象。

  二、 无人机飞控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无人机飞控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以下是详细的评估方法:

  1. 可靠性评估

  故障率与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 :可靠性通常通过系统或组件在特定条件下完成其预期功能的概率来衡量。这可以通过计算无人机系统及其各个子系统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来实现,即系统在两次故障之间的平均运行时间。

  A类事故率:这是每10万小时飞行时间中发生的重大事故数量,用于评估无人机系统的安全性。

  维护取消/中止:通过分析主要子系统(如动力/推进、飞行控制、通信等)的故障模式,可以更准确地表示无人机的可靠性。

  2. 可控性评估

  多级平衡推进器配置和系统架构:通过设计物理系统架构并使用图形界面进行高效任务执行,可以得到物理设计的表示,并使用ACAI方法评估设计的可控性。

  故障组合分析:使用MATLAB等工具分析所有可能的故障组合,以评估系统的可控性和容错能力。

  3. 性能评估

  飞行效率和稳定性:通过定义适应度函数(如适应度3和适应度4),可以评估无人机在前往目标时保持水平飞行的时间步数以及转弯成本,从而衡量飞行效率和稳定性。

  飞行特性等级划分:根据飞行特性和任务有效性,将无人机分为不同的级别(如Level 2、Level 3 和 Level 4),并根据这些级别确定无人机的性能水平。

  4. 软件和硬件的可靠性

  飞控软件的可靠性:飞控软件的设计对系统的安全可靠性起着重要作用,需要关注余度管理、控制律和机内自检测等核心软件的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

  在线自监控(ILM) :通过在线自监控结果来判定信号正常与否,提高系统的容错能力和安全可靠性。

  5. 系统集成与优化

  系统集成:将可控性评估整合到模型中,并通过布尔方程编写逻辑指令,重写物理系统模型以包含这些指令,从而计算无人机失去控制的概率并进行可靠性敏感性分析。

  优化方法:采用基于优化的分析方法,如最坏情况搜索和随机鲁棒分析,以评估系统在不确定条件下的鲁棒性能。

  6. 实际应用与案例研究

  定制设计案例研究:通过具体案例(如六旋翼无人机)的研究,展示所开发方法和工具的有效性,并进行可靠性敏感性分析。

  评估无人机飞控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包括系统的可靠性、可控性、性能指标以及软件和硬件的可靠性。

  三、 无人机飞控系统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具体实现方式

  无人机飞控系统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具体实现方式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控制模式

  半自主控制:在没有外部操作员的情况下,无人机可以独立行动,但其控制程序仅限于预先设定的区域和程序。

  完全自主控制:无人机能够根据外部环境做出决策并独立行动,适用于复杂环境下的任务执行。

  2. 多无人机系统

  多无人机系统通过多个无人机相互通信形成一个整体,以扩大可覆盖的区域。这种系统在现代应用中很常见,例如在飞机上排列的无人机系统,它们通过共享信息将所有数据传输到一个中央位置,从而实现整个区域的封闭管理。

  3. 硬件与软件设计

  智能型四旋翼无人机飞控系统通过数学建模分析,设计并实现了基于硬件和软件的无人机飞控系统,构建了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理论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高灵敏性、高稳定性和优异性能,适用于高低空飞行,特别适合无人机载物流和应急抢险等应用场景。

  飞控系统通常不需要复杂的操纵机构,其飞控算法更侧重于多旋翼的转速调整。

  4. 导航与传感器组合

  导航采用卫星定位加惯性导航组合,飞行中可选三种导航方式,其中惯性+DGNSS为主模式,次之为惯性+GNSS,再次为短周期纯惯性导航。

  无人机使用的传感器包括位置和运动传感器、外感知传感器、本体感知传感器以及非合作传感器,后者能够自主检测目标。

  5. 控制算法

  常规PID控制器和智能PID控制器在不同高度点的响应效果不同。智能PID控制器在俯仰角阶跃响应中调节时间明显缩短,优于常规PID。

  未来无人飞控系统智能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将朝着软件模块化、系统终端化、数据可视化、硬件SOC化发展,以实现全自主控制。

  6. 应用场景

  在测绘和建模等应用中,无人机技术比人工操作更有效。例如,使用无人机技术对开放矿场进行测绘和对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地区进行建模。

  在应急抢险等应用场景中,无人机飞控系统需要具备高灵敏性和高稳定性,以确保在复杂环境中的安全、稳定飞行。

  无人机飞控系统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具体实现方式差异主要体现在控制模式、多无人机系统的协同工作、硬件与软件设计、导航与传感器组合、控制算法以及应用场景等方面。

  四、 无人机飞控系统中的传感器技术发展现状是什么?

  无人机飞控系统中的传感器技术发展现状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包括传感器的种类、功能以及其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表现。

  1. 传感器种类与功能

  无人机飞控系统中使用的传感器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   惯性测量单元(IMU) :用于测量无人机的姿态、位置和速度。例如,Microstrain 3DM-GX3-45惯性导航传感器被广泛应用于无人机上,以实现精确的飞行控制。
  •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 :用于提供精确的位置信息,通常与IMU结合使用,以提高飞行控制的稳定性。
  •   高精度相机和LiDAR:用于远程传感和数据采集,这些传感器可以安装在无人机的机身周围,以实现稳定、准确的飞行控制和数据采集。
  •   多光谱传感器和高光谱相机:这些新型传感器极大地提升了无人机的成像和测距能力,为研究和应用创造了新机遇。
  •   热成像相机:微型化和轻量化使其在结构检查、疾病监测、军事侦察和森林火灾监控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 多传感器融合技术

  随着无人机飞行环境的复杂化,单一传感器难以准确探测到障碍物,因此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应运而生。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是对两个及其以上数目的传感器的信息进行深层次、多角度、多空间的处理和优化,利用融合多个传感器的信息使整个系统所测得的数据更具有综合性与参考性。例如,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的融合处理有效实现了无人机避障。

  3. 新兴传感器技术

  近年来,一些新兴传感器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   RGB传感器、多光谱传感器和高光谱相机:这些传感器极大地提升了无人机的成像和测距能力。
  •   热成像传感器:FLIR公司推出的FLIR Tau2、Boson和Lepton等传感器具有更轻的重量和尺寸,同时保持了分辨率和帧率,价格也更加亲民,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将热传感器集成到无人机导航系统中。

  4. 应用场景与挑战

  无人机传感器技术在不同应用场景中表现出色,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   极限环境和特殊环境:在极限环境和特殊环境下,无人机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尤为重要。例如,在复杂天气条件下或电磁感应干扰情况下,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需要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智能程度和经济性。
  •   成本控制与高效规划:随着传感器变得越来越复杂、先进和专业化,控制成本增长和高效规划传感器载荷变得至关重要。通过在高价值的子组件级别实现通用性,可以减少传感器的总体成本。

  无人机飞控系统中的传感器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从传统的IMU和GNSS到新兴的多光谱和热成像传感器,再到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无人机的飞行控制精度和数据采集能力。然而,在复杂环境下的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智能程度和经济性。

  五、 无人机飞控系统的故障保护机制有哪些技术?

  针对无人机飞控系统的故障保护机制,近年来的研究和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以下是一些最新的研究和技术创新:

  深圳联合飞机科技有限公司提出了一种混合容错控制方法,主要用于解决执行器和传感器故障问题。该方法首先构建了具有非线性利普希茨形式的无人机动力学模型,并设计基于观测器补偿的状态反馈控制器,提升跟踪控制性能。其次,将非线性滑模控制与状态反馈控制相结合,采用线性矩阵不等式来获得最佳控制器和观测器增益。此外,考虑执行器故障,将容错控制与非线性滑模控制相结合,实现控制输入在线重新分配,并能处理故障估计误差。仿真实验和实际飞行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控制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可应对主旋翼全部故障情况。

  故障容错控制系统分为被动和主动两种类型。被动FTC通过设计具有预定义故障鲁棒性的固定控制器,并通常集成冗余以增强其对故障的抵抗能力。主动FTC则使用故障检测与隔离(FDI)模块来检测和隔离故障,同时,一个监督控制器决定如何修改控制结构和参数,以补偿系统中的故障。

  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滑模扰动观测器的自适应动态逆故障容错控制器,旨在解决传统控制下无人机的故障容错性和抗扰动能力不足的问题。该方法通过引入基于超扭算法的滑模扰动观测器到动态逆外环,以估计复合扰动,从而补偿外环控制律。此外,在动态逆内环中引入了在线气动识别模块,以更新无人机的气动模型,从而实现控制面部分损失情况下的故障容错控制。

  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Thau观测器的四旋翼无人机系统故障容错控制方案。该方案首先使用自适应Thau观测器来估计转子故障大小,并根据预定义的故障容错边界将不同大小和时变特性的故障分为相应的故障严重程度级别。然后,设计了一种系统化的FTC策略,可以协调各种FTC方法,根据故障类型和严重程度级别进行补偿。

  在固定翼无人机惯性导航传感器故障估计方面,提出了一种跳跃马尔可夫正则化粒子滤波器,用于非线性飞机动力学的故障和状态估计。该方法在涉及突发和初始故障的情况下,与正则化粒子滤波器相比,具有更高的故障估计精度和收敛时间,且无需先验故障模型知识。

  这些研究和技术展示了无人机飞控系统在故障保护机制方面的最新进展,涵盖了从混合容错控制、自适应动态逆控制到先进的故障检测与隔离技术等多个方面。

原创声明:文章来自公海7108优惠大厅,如欲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blog/99118.html

XML 地图